全国公立医院全面取消门诊预交金 信用就医模式破解“先付后治”难题

2025-03-02 16:29:57

  自3月1日起,全国公立医疗机构正式取消门诊预交金制度,并将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降至同病种个人自付费用的平均水平。这一改革被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2025年为民服务八件实事,旨在减轻患者预付资金压力,提升就医体验。

  门诊预交金制度源于20世纪80年代,初衷是减少患者缴费排队时间,但随着移动支付普及和医保覆盖面扩大,其弊端日益显现——患者需垫付资金,且存在“多退少补”的繁琐流程。此次取消预交金后,患者可直接挂号就诊,检查、开药等费用在诊疗结束后通过医保、电子支付等方式实时结算。例如,安徽宿州市中医医院已实现“先诊疗后付费”,患者通过自助机或手机即可完成支付,流程更高效。

  针对住院押金,新规要求医院按同病种患者个人自付费用的历史平均值收取。以某城乡居民医保患者为例,若某病种三年平均住院费用为9000元,医保报销后个人自付3000元,则住院预交金不得超过这一金额。新疆喀什市人民医院自年初试点以来,已清退4.5万名患者的门诊预交金,并通过线上、线下多渠道退款,减轻患者经济负担。

  改革也倒逼医疗机构优化运营。部分医院通过提升医保结算效率、引入信用就医模式缓解资金压力。例如,成都等地探索“蓉易托”信用服务,患者凭信用评分可免押金就医。国家卫健委同步推动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,减少医院垫资风险。

  分析指出,取消预交金不仅降低就医门槛,更从源头遏制过度医疗。以往部分医院为“消化”患者预存资金,存在不合理诊疗行为,新规实施后,医疗流程将更透明。专家建议,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医院与医保系统的协同机制,确保惠民政策可持续落地。

  相关内容整合自网络综合,如有错误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