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幽灵”高铁站背后的财政账
2024-12-01 10:12:22
近年来,中国高铁网络迅速发展,一些被称为“幽灵”的高铁站却悄然出现,引发了广泛关注。这些高铁站耗资巨大,但客流量稀少,成为地方财政的巨大负担。
以五通站为例,该站于2014年建成,耗资4896万元。2018年开始办理客运业务后,每日停靠的7趟高铁列车上下客人数不足200人。2022年,五通站停办了客运业务,站房变成了无人的“幽灵建筑”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国至少有20个高铁站处于未启用或关停状态,连南京、武汉、沈阳、大连、合肥等大城市也不例外。
这一现象的背后,是高铁建设热潮中的决策失误和盲目追求经济数据的结果。2008年,国家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,大部分资金投向了铁路、公路等基建项目,掀起了一场高铁建设潮。一些高铁站的建设缺乏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客流预测,导致建成后客流量稀少,投资回报周期大大延长。
网友对此纷纷发表评论。有网友表示:“这些‘幽灵’高铁站的建设,不仅浪费了国家资源,还加重了地方财政负担。”还有网友指出:“高铁建设应该更加注重实际需求,不能盲目追求数量和速度。”
面对这一问题,国务院已发布相关意见,明确了高铁线路规划、工程建设、融资举债等方面的标准,旨在优化高铁网络,提高现有车站的利用率。一些停摆多年的高铁小站也开始陆续开通客运业务,为城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。
未来,高铁的建设和运营应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和经济规律,避免“幽灵”高铁站现象的不断蔓延,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交通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。
相关内容